昨天听书听到这么个专业名词,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大概在初二时最爱的数学老师给我的箴言,原话早已不记得了,但精髓一直铭刻于心:你就是太想要考好了,所以才反而考不好!
那段时间,我一直蝉联班级数学科代表之位,我还清楚地记得曾经有个男生XYH一直觑觎我的宝座,无奈他考试分数总是高不过我。而那段时间,我并无争名夺位之心,感觉很平淡,只是宣布成绩时会很释然,很开心罢了。
后来习惯了第一的感觉,却生怕被别人挤了下去,考试时比以前紧张了,还真想着要考好,功利心也强了,导致做题时无法全神贯注,会被自己的压力分了心,这种无法投入的状态,自然会让发挥出现遗憾。更甚者,还会萌生出自己怎么不够优秀了的自我怀疑,进而更深一层地进行自我怀疑乃至否定,那结果就更不如人意了。想必当年那个男生也经历了这一段糟心的历程。
所以为什么说很多曾经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到了后来就比较乏力,或是到了社会就较难登上事业高峰,反倒是很多不温不火的,甚至成绩不好的学生,发展得会更好。也许并不是真的他们更加顺风顺水,而是心态有着截然不同的角度。不需要太过于争抢什么,就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力就好,做的不够好,也不会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这种平常心,便是一贯的好学生面临的新挑战。
解决方法之一,是让自己不停地去接触比自己更强的人,一方面能主动地让自己摆脱优秀的光环,始终能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即便有争强好胜的性子,也能从积极的方面敦促自己进步(忽然想到了独孤求败😓),另一方面,也能打开眼界,切身感受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道理,避免盲目骄傲。
另一个办法,则是修炼自己的内心,从心理上进阶至更高的层面,来看待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只关注事实本身,而不去过太多的内心戏……不过,这些道理老师都讲过,但自己当时也不明白,更不知道如何调节。
这时候,就感觉单纯些挺好的,不要有太多杂念,只是专注于眼下的事务就好了。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真正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当你对他产生兴趣了,就很容易钻进去。而这,也是倡导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