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哪个行业,都存在市场竞争,这是不争的事实。再差的产品也总能找到自己的消费群体,这是对销售的恭维。 每当逛市集时,我总会纳闷,作为消费者,我要买的东西几乎每家都有,甚至价格都是相差不大,毕竟,商家也会做市场调研,会在了解市场价格和消费者承受能力的范围内来定价。那么,有限的消费者,为何会选择某个商店,而不是另一家呢?完全凭运气吗?那概率也太小了些。 就我自己的消费经验来讲,首先是主动的商家更容易获得机会。无论是吆喝,还是热情的邀请,详细专业的讲解,亦或是看上去诚恳的人格,都会成为我消费的诱因。而对于更有经验的消费者而言,他们可能更能分辨出产品本身的优劣,从而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商家。前者,是身为销售必备的品质,而后者,则是产品的自身“修养”。若无法改变后者,就只能在前者身上下功夫,那就是销售跑勤点,客户找多点,纯粹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和争取客户。因为产品都是差不多的,到最后,就是比价,和比人。当然,这其间也有不少技巧,或者说小伎俩,有些还会招致世人的不齿,所以长久以来,销售都常常是被人唏嘘的一个职业。看不起,或是不愿打交道。 那么,从消费者的角度,哪种销售他们会更喜欢呢?适当的主动,适时地收手,找准时机,诚恳的服务,以及专业的支持。对于我这种常常浅尝辄止的人来讲,最后一项则是我的弱项,就连我自己都发现,很多时候,我对自己的产品并不了解。我甚至抱持着一种侥幸的心理,等问题出现了再去找解决方法,还能一举两得。我无法下定论这是否就一定不好,但相比专业的人来讲,我就已经落后了。 从企业的角度讲,无论从事的是怎样的一种行业,多少都会遇到同行好竞争者,即便是自己创造出了一种新生态、新业务,也会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的人模仿。所以,才会有所谓的技术壁垒等城墙的说法,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入行?这就像一个求职的个体,你的长处在哪里,市场凭什么选择你,你的竞争优势是什么,不可替代性体现在哪里。这不是灵魂的拷问,而是身处社会,必须要思考的个人定位。如果可替代性太强,公司不会录用这个个体,即便录用了,也不会重用。同样的,即便企业经过简单的行政程序进入了社会,顶多可以算得上是被父母孕育生了下来,接下来怎么存活,靠什么为生,如果父母给不了,就只能靠自己来找口饭吃。 当一个人具备足够的自由度时,他可以思考,自己到底想要的生活是什么,要实现这种生活状态,需要怎样的工作(收入来源)来支撑,从而选择自己真正能够扑身的事业。而一个企业没有思考力,他靠的就是他的决策者,而要做怎样的决策,则需要在放空的状态下,去思考企业的诞生初衷是什么,他生存的使命是什么,或者更接地气地说,为什么要做这个企业。有些企业的目的一目了然,卖东西、做展览、搞设计装修,而有些,则全在于领导者的意志,这也是为何企业家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孩子,两者已经融为一体了,企业就是企业家人生追求的一种表现形式。 市场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可以做什么。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未来又需要什么。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所以才会有前仆后继的同质化竞争。学校培育出来的人,大多数都进入了这些同质化的竞争红海里,所以大家才会削尖了脑袋才能挤得进去。而另辟蹊径的创新者,则靠思考致胜。他们当然也面临竞争,但明显松了很多,他所面临的挑战,也许更多的是这个新的领域所需的市场教育。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市场仍需教育,说明时机还不够成熟,即便成为了先行者,也很可能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要不然,怎么会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说法呢。 作为一个企业决策者,就要思考应该为这个独立的法人选择怎样的项目,为什么选择这个项目,拓展业务的方向如何,能为客户、为合作方、为社会带来怎样的实际益处,怎样做才能为自己的企业增添附加值……这也许比单纯地扩大客户群更有建设性。而持续的创新,也不失为抢占先机的最佳出路,人有我优也许会遇到瓶颈,但人无我有可能却更容易,也更有趣。 以上随笔也许早被世人口口相传,自己也早就听说多次,但真正自己领悟出来,又是另一番境界。神清气爽,也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更加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