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朋友说,每个人都喜欢玩的,没有人不喜欢。
所以,旅行的人越来越多,问到兴趣爱好,没几个不说自己喜欢旅行的。无论是放假的愉悦,还是乘坐飞机到达另一个新鲜地区的兴奋感,都是假期旅行的美好所在。
我们这里所说的旅行,更多的,是境外的旅行;而我将倡导的旅行方式,是一直在路上的旅行生活方式,我管他叫做“旅居”。
近五年,每当谈到我的人生梦想,我几乎都会引用一段自己的信仰: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如果我们将此漫长而唯一的一次生命仅仅依托在家乡的城市、省会、祖国,甚是可惜,既然活在地球上,就应该体验世界各地的生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且不说活在别人的评价或是眼光里,哪怕只是安身一隅,重复地过着能预见未来的小日子,恐怕也会被不安分的心搅动地焦躁不安。所以人们不断给自己找着乐子:互相攀比,彼此互掐,勾心斗角,拉朋结党,刷存在感……我并非要贬低这些生活方式,只是对于我来说,感觉过于无聊、庸俗、喧嚣与无趣。而眼下,似乎也已经有很多千禧一代,甚至八零后慢慢接受,并喜欢上这种生活方式。只是,鉴于工作、家庭的牵绊,他们更多的也只是利用难得的假期“出逃”,然后又回到旧有的循环模式,哪怕是螺旋上升的发展,也逃不开狭小的领域空间。
而我在此倡导的,是一种不甘独守一隅,闲不住的旅居方式,如开篇中提到的,是一种一直在路上,享受不同地域的独特生活方式的人生体验。例如,此刻的我,便是坐在美国硅谷的公寓窗边,看着窗外活蹦乱跳的可爱小松鼠,写下的这段话。这便是我钟爱的感觉,在完全不同的国度,安静地梳理思绪,思考未来的人生走向,在愉悦的心灵享受中,逐渐描绘出清晰的轨迹。请试想一下,你不再是坐在家中的电脑前,或是在沙发上、办公室里,拿着手机,看着别人的旅行故事,而是自己就在旅途中,经历着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洗礼。这种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想必也是你各种期待之一吧?
以前,我们说,世界辣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是,我们看旅游卫视,跟着达人去旅行,似乎看到了山与海的美景,听到了各种语言的闹腾,甚至闻到了薰衣草的香氛,尝到了各种米其林和街边小铺的美食。不可否认的,这些都是享受,也很愉悦,但当后来我们自己迈开脚步出发,落地,身临其境,很多看似很美的打卡景点,却其貌不扬;反倒是路途中不经意路过的小镇、公园,让自己耳目一新。这便是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之区别,即便,我们现在“读”的是声色俱全的视屏“书”。
再后来,等去的地方多了,旅行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一年一定要去一两次,就算是逃离现实,让逐渐枯燥乏味的通勤生活有个盼头,让为日常琐事缠身的伴侣有机会重回恋爱时的甜蜜,旅行甚至被赋予了仪式感的含义。但是,我们也明显感觉到,自己只是一个过客,一个行人,我们通常去的,都是当地人习以为常,不削一顾的市政景点,或是去看那些用我们的文化背景无法阐释的文化艺术作品,或是格格不入地穿梭在他们日常聚集的地方,假装习以为常,但我们双方都心知肚明,我们就是游客,我们就是在打卡。不是说打卡不对,到了异国他乡,不去看看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漂亮的景点,实属可惜,但我们通常时间有限,除了这些名胜古迹,我们也无奈地很难继续深入民间,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即便,现在很多达人会去菜市场,我也总是不放过他们的二手跳蚤市场,但一场旅行下来,依旧是感觉很肤浅,厚度不够,仍然不知道,当地的人们除了晚出早归地开店,其他大部分时间在捣鼓些什么。
所以,我们需要深入民间,需要用时间去渗透这地球另一端的生活,别说一个月,有时候,一年,可能都嫌短,当然,这还要看你对融入当地生活有多积极。要是像宅在家里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或是只跟当地同乡混迹在一起,那呆上个几年都是不够的。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好奇心,一种探索的精神,这不是被动的,完全是出于热爱,乃至激情。
需要明确的是,我的这种背井离乡的情绪,已经不是小时候那种单纯的崇洋媚外了,我知道国内外的月亮都是一样的,人性也总是逃不出美丑善恶的五味杂陈,很多时候,国外真的不如国内舒坦,比如安全,比如人情,比如几十年亲朋好友的深切……但若不经历这一遭,我在弥留之际,一定会遗憾至极!
所以,我的最终目标,就是一个个经历我目前所向往的国度和地区,通过不同的生活方式体验,去寻求人生的魅力所在,去探索世界各种美好的事物。人生很短,在寻求美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更多的意义和欣喜等着我。我可以多愁善感,但生活的确可以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