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宗熙老师的第三场线上课程,讲到三观和伴侣关系,再次引发了别样的思考。而这一切,并不仅限于伴侣,只要是自己重视的重要关系,都适用。
来之不易的欣赏
这两年来,在亲密关系的痛苦挣扎与反思中,感觉自己比以前更加地包容,也更能理解关系中对方的想法和做事方式。而这个过程的确是双方相互作用的,而且是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如果没有对方的付出,单方面的理解和包容,是坚持不下来的。只是,谈到双向的欣赏,心中还是不禁有些隐隐作痛。
除开血缘关系,若人们建立起亲密关系,基本上都是基于对彼此的好感,这里面,其实本就存在着欣赏。
然而,有时当爱得愈发深切,会希望获得更多的回馈,于是,哪怕对方依然欣赏着自己,甚至也投入了更多,自己仍旧会感到对爱的饥渴。
这个时候,便是需要转而内观的时候。为什么会觉得对方不够欣赏自己?是因为常说的太在意对方?还是自信心不足?甚至是自卑?还是自己忽略了与自己的关系?
所有的自卑,都是自认为自卑,这涉及到很多身边的重要人物的眼光。之所以看待自己不够好,对自己认可度不够,是因为很多人参与了这个过程。主流观点会谈疾病、问题、症状、外化。自卑,谈的是透过很多双眼睛和表情看到自己是不够好的,才让自己感觉自己是不够好的人。
詹宗熙老师
这乍一看有点类似于当社会“流行”抑郁症之时,有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也变的抑郁,即便他们只是常常心情不好。但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也与自己身处的环境相关,若周遭对自己另眼相看,自己便更可能会较难接受自己的现状;而当周围的环境能包容自己的不同,那这种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到头来,还是自己在受到内心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后,对自己无法接纳,不能包容,更做不到自我欣赏。用耳熟能详的话来说,就是“你自己都不爱自己,又怎能期待别人来爱你?”,也可能是为什么“自信的人最可爱”的原因。
我们不需要一样,何必把彼此卷入辩论比赛?
辩论的性质和定位,让参与者只觉得自己才是对的,根本无暇思考为什么对方会这么想,那么做。但若将此运用至亲密关系,非但双方无法互相理解,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只肤浅地想着要说服对方改变,认可自己的观点或做事方式,最终谁都不会是赢家。
更可怕的是,辩论的过程是想尽办法找到对方的弱点、不被支持的地方,来进行反驳,而当这样的情况出现在亲密关系中时,最常见的就是激动的双方口不择言,趁一时之快,说出很多伤害对方,破坏关系的“气话”,造成难于修复的关系裂痕。
我们需要异中求同:不同的只是表面看上去的各持己见,相同的却可能是在彼此观念形成的过程中,什么关系是对自己重要的。
詹宗熙老师
记得曾经有一种讨论,找另一半,是要找相似的,还是互补的,大家各执己见,也无所谓对错。
两个人之所以能走到一起,并且长久相处下去,都是有感情的牵连,同与不同其实并不是重点。毕竟,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同意自己所有的观点,那么在遇到分歧时,并不是好强地硬把对方拉入自己的阵营来支持自己,而是要尊重对方独立的想法,并且抱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思考另一种可能性。这样才是沟通存在的价值,若一切都附和自己,岂不成了暴君?
所以既要异中求同,更要求同存异。
后现代叙事疗法的启示
透过询问和好奇,展开意图性的理解——发现价值观、信念、重要的渴望、梦想、承诺等隐而不现的内容。重要减少伤害,增多滋养。理解对方前,先理解我们自己。
价值观都有着历史脉络及重要关系的存在。
詹宗熙老师
人的心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人们常说的三观,也是每个人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逐渐建立的,这也是另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学和大学,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可以说,所有的信念,承诺,以及重要的渴望和梦想,都承载了过去重要关系的轨迹。从前经历中的缺失,会导致后来的追寻和渴望;曾经努力而不得的事物,也许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对自己重要的东西。而自己的很多行为,可能都是为了得到这些重要之物。
回首望望曾经的路,想想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能更了解自己。
通过沟通,了解别人曾经经历了什么,亦便能更具同理心,去理解和包容世上存在的一切,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