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井的故事谁都听过,道理也都明白,但角度却千篇一律。我当然知道自己要挖得够深才能获得水源,但一味地死脑筋,却也可能误入另一个故事之外的世界。
也许是自己习惯了“钻牛角尖”式的思维,很多事情,我都希望能想个透彻明白。希望能从中学到些东西,悟出些道理,收获些成长。
这里的水源,可以是财富,可以是亮丽的职业履历、待遇优厚的知名企业,也可以是事业的成就。
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 - Vinci
一个坑就够了
在父母的年代,有一门技术傍身,就基本能不愁吃喝,因为只要踏实肯干能凭借自己的双手来谋生,帮别人打工就能养活自己,养活家人。
但也不尽如此,有些人没有技术,有脑子,有胆子,就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将自己成功送上了风口浪尖,通过下海做生意一夜暴富。
在我们的年代,要掌握一门专业,这样就能通过相关的能力,为自己在好公司谋得一职,过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享受小资生活。
但也不尽如此,不少人敢于创业,不为别人奋斗,为自己辛勤开辟了一片疆土,从此事业有成,人生无悔。
在身边的Z世代,年轻的心不再满足于物质的享受,更追求精神的富足、未来的规划,为自己,也为人类考量生存的意义,发展的价值。
但也始终逃不出一个魔咒——术业有专攻,更多的人还是更偏向于将自己往专业化深度发展。这绝对无可厚非,就如挖井,若是没有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精神,也许永远都无法挖到甘甜的水源。
燃鹅!有时候,我们将深挖的意识,无意中强化成了执念。就像我把体验世间百态融入了我的执念一样。
还在学生时代,我就希望可以尝试各种不同的行业、职业,虽然也认同普世价值观的深耕专业的理念,但也许是潜意识中有着藏不住的念想,不知不觉地仍旧把自己的职业生涯活生生地供养成了“跨界王”。如今,我发现自己并不会忠于某个行业,因为深受“全面发展”教育的熏(毒)陶(害),我的兴趣面实在是太广了,对什么都感兴趣,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都想要去了解和尝试。但我会忠于聘用我的公司,从未在工作中做任何不相干的兼职(其实现在觉得自己挺不开窍的),绝不会有负于认可我价值的企业。同时,我也始终忠于自己的内心,坦然是我轻松愉快工作的重要秘诀,虽然很多人告诉我,不必对每个人都吐露心扉,但脑筋太直,人太善良,会让我不自觉地就对人赋予真心,幸运的是,我常常也能因此收获不少良师益友。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正面了一个必然的趋势——跨界。我顿感找到了大部队,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因为我坚信,能力是一种可以融会贯通的技能,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就是为什么学校里优等生常常每科都很优秀,即便偶有挂科项目,但相关类目也总是可以并列前茅;这也如职场上的优秀人员,无论在哪种岗位上,都能有突出的表现,获得领导赏识;更别说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无论进军哪个行业,都可以所向披靡,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王国。
但如此优秀的我,在社会中“轮岗”后,进入传统的就业市场却捉襟见肘,没有8-10年的各种经验,即便能力可及,也拿不到入场券。就如耳熟能详的故事中那个浅尝辄止的打井人一样,无法触及近在铲前的水源。
Between genius and diligence, I have no choice but to work hard. - Einstein
如果爱因斯坦努力的方向错了,他也可能一无所获
我很勤奋,所以也特别怕自己走错方向,因为我深刻地体会过,越努力,距离目标越远的感觉。可是,我还是错了,而且不止一次。回望我的跨界生涯,虽然有着丰富多彩的收获和成就感,但由于赛道的转换,积累数年的行业资源也很难沿用,即便有很好的朋友,也无法在后期业务中相互帮衬。
这就像是埋头苦干的驴,和找错了方向的专一挖井人,前期惰于调查分析,即便避免了到处挖坑的错误,一心一意钻研,却仍旧一无所获。当然,故事都是人说的,我们需要领会的精髓,则是需要对定位足够准确。无论对自己的认识与了解(个人品质、能力、毅力等),还是行业、市场对从业人员的特质要求(是否需要深挖?是否是不适合取水的地点),只有两者匹配,才能最大化人的作用,和市场的潜力挖掘。
故事还没有结束,精彩还在后边,我们再做个延伸——
当自己潜心研究,找对了方向,挖出了水,是不是就可以坐享其成了呢?且不说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面对公开市场的竞争与外部的不确定因素,有时候,自己的辛勤劳作成果也是会被“窃取”的。这里除了恶性竞争的贬义之外,也存在合理的竞争状况:
1. 运气(地势、地质等先天属性):自己的水源在别人挖通某个点位后,被无意中连通了,即便有水,也被漏的只剩可怜的一丁点,多的,都流到别人牢固的蓄水池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