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打误撞进入了一个内部交流会议,更是受宠若惊地意外获得了一次全息对话的体验,虽然只是第一次,还没来得及用上冥想、灵魂对话等教练技巧,却也已经是收获满满。
几乎是诚惶诚恐地将自己的困惑在晓烨敞开的接纳中慢慢展开:我庆幸获得了现在的工作,也非常珍惜,而正因如此,也会害怕失去。工作总归是会有压力的,即便是让自己兴致勃勃的品牌和营销。我是个追求高端,浪漫又爱表现的人,品牌正合我意;而营销对市场反馈的捕捉、把控、引导,也是颇有趣味的领域,虽然我的头脑不如很多营销人那般古灵精怪,却也仍在我的兴趣点上。只是,也许是经验不足,专业不达标,在遇到需要提交营销成果的时候,会为取名、口号挠头苦思。正如《Lean In》中写到的“faked”感受一样。
在过去3、4年对自己的放纵中,我尽情地去提早享受了退休才能体验的几乎随心所欲的生活,但也经历了东拼西凑都无法还够几块钱信用卡欠款的窘迫。经过集中性的自我探索,我对自己想要的生活逐渐清晰,也在各种免费公开课的积累中,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才是有益的,大言不惭地说,我在内心、精神世界的一知半解,是基本跟上了主流节奏的,但就如之前长达一年的心理咨询一样,我内心富足了,现实却仍旧困难重重。
我会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不适合做品牌和营销,特别是在老板还不满意的时候,会挫败地自我怀疑甚至否定,我可能根本就不是这块料!可我同时也不甘心就这么自我否定,因为4年的自我反思告诉我自己,我是有价值的!这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更不只是找不到工作的自我安慰。而是十多年来,自己在工作中做出的成就与老板、客户的认可,甚至于对于同一件事情,看到别人差强人意的做法,得来的结论。
于是,我更加小心自己的交付成果,因为我心中始终有一种隐隐的担心,如果我的成果显示不够好,老板可能就不要我了,我就失去这份工作了。就像眩晕的牛顿摆一样,我就这么自我消耗着,来回踌躇着,有时候,甚至因此无法迈出实际的一步,最终形成了拖延……
晓烨只是跟着我的节奏走,非常开放、放松、自然,没有任何拘束,就像闲聊一样的氛围,让平时就缺少倾诉的我一吐为快,期间加入了一些颇富引导性的提问,让我又一步步深入,虽然有些问得我有些堵塞,有种不知如何解释的焦急,但尝试着去描述,也逐渐将原本觉得理所当然、无需解释的部分,梳理得更加清晰。反复地去思考、自问、诠释,最终自己得出了结论:先完成,再完美。至少先把事情做出来,后期如果有机会,再来一步步完善;如果没有机会,也只能坦然接受,只要我尽力了。而最近在学习ICAgile敏捷教练时,其中的教练对话也时而让我有同样的感觉:看上去显而易见的答案,平时不值一提,但当被问到时,除了些许窘迫,更多的,是通过组织语言而进行的思维梳理,当把一切理所当然重新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时,有时,真的会收获自己不曾注意的新视角,甚至能从中看到自己的思维模式、惯性,而对问题、对事物、对自己都有不同的理解。
2个月来,我一直以此为座右铭,虽然也会收到老板的各种不满意的反馈,但我也会努力将负面的抵触、自我否定,积极转化成正面的应对方式:我可以改,要怎样改,我都能做到,这不是什么难事。
但仍旧有一件事,我还没做好,就是这篇感想,原本是6.15就起了头,但总觉得未能充分表达我的感受,写了一半,就搁置了,后来各种琐碎,更是无暇顾及,直到今天,我觉得是时候了,于是,一气呵成。
这可能就是我的毛病吧,在自己能够把控的范围里,任性、随意,兴起了就做,没感觉就放下,这也是4年来的常态。以前我会解释说,这是自己在弥补前9年活在框架中的过于自律与强迫,在心疼自己;现在更觉得是一种偷闲的小幸福,时常牵挂,想做就做,更多的,是种自由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