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开展自己的业务,第一步,就是要有开始的勇气。
虽然说这个话的人我还不是很崇拜,但这句话,是戳中了我的痛点:我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如果换来换去,更加会不被信任了。虽然到今天我都觉得自己是对的,至少部分是对的。因为网络的宣传太迅速,在准备好前,还是要谨慎,避免破坏自己的人设——这个即便你不喜欢,也需要拥有的虚拟形象。是的,虚拟形象,因为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有很多不想置于人前的脆弱和不堪,而这些,都不需要公之于众。再换句话说,就是保护自己的隐私。
不过,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失为一件挺棒的事,特别是用更柔和的方式,将自己热爱的事业展示出来,就不会有恐慌,和失去信任的风险。
越发相信一个逻辑:不是成功的人都很强大,而是因为他们本就强大,所以自然而然地成功了。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功的人总是说钱会自然而然地进口袋,可当我们还在每天全神贯注地为公司创造价值,却依旧看不到太多钱进入自己的口袋。当然,你可以说是那样的工作创造的价值不够大,可也许是因为那个位置和环境阻挠了自己发挥更大价值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适当地“跳槽”。
我曾经把跳槽当作对组织不忠诚的表现,所以我一直将忠诚作为自己的优良职业品质,在每份工作中也都是全身心投入,勤勤恳恳,倾尽全力,直到一位亲近的HR告诉我,需要在3、5年更换工作,特别是当下的工作到达了自己的发挥上限,已经没有太多可供探索的新领域时,更需要换。当时我还很惊讶,这是与我的价值观、工作观完全违背的,然而,正是自己太过于工作狂,愈发地不关心周边的世界,现在看来,2015年的公众号,2018年的小红书,自己都有错过的遗憾。
2018年,当我还在拼命地向外寻找谋生和在硅谷工作机会的时候,其实我是完全可以通过抖音、小红书,记录下我的旅居经验的,但我虽然尝试了FB,也参与了很多当地诸如图书馆参观、徒步旅行、金融、地产投资、创业讲座,却始终没有找到创业的切入点和契机。我想这应该就是自己常说的:每个人都可以尽己所能,达到自己可以触碰的最佳状态,这就足够了。这不只是自我安慰,更是一份坦然。See what you can do. 我已经尽力了,虽然有遗憾,但也许那就是我可以到达的高度。而其他更优秀的人,他们可以创立自己的企业,能够出书,甚至只是自己践行环游地球、旅居世界的梦想和计划,那可能就是我跟他们的差距。我接受,但我不再会像以往那般自卑,除了因为我已经绞尽脑汁尽力了,还因为我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别人能做而自己做不到的地方。例如,当时大多数人还停留在娱乐、交友层面,导致我因噎废食,一方面清高地不与其为伍,另一方面又因为没有收入等原因自卑地害怕表现自己,而其他勇敢的人却大胆地展示出了自己;又例如,有些人从大学开始,就已经知道怎么赚钱并付诸一次次实践,而我却只会沉溺于单恋的痛苦和读不进去的课本;再有,就是公司明令禁止甚至杀一儆百的副业,自己更是肉送到嘴边都不会去碰……如此这般,又如何能赚到钱呢?差距也就很自然地拉开了。
活在自己的世界,几近脱离社会的好处,是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向内探索,除了大学的抑郁自愈,也就属这段时间看的书最多,内省最深刻,积攒的内在力量最多了。虽然稍显极端,但也许我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只能专心做好一件事吧。
这两周接到两个意向性的咨询,一个此前已经经历过很多,不难侃侃而谈,而今天这个,却突然把我问到了,或许是因为自己没有很刻意地去想过这个问题吧:如何去修心。
我的第一反应,是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多接触和学习一些心灵相关的课程、讲座、活动,并沉下心来安静地去体会个中滋味。
重新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感到一股从外求索的力量,可是,修心,却是向内的。不是说向外不对,而是,应该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心,至少是用心感受自己身体、心灵发出的讯号。
如果一定要推荐工具,那网上有很多冥想的音频可以保存下来听听,借助指引关注自己的内在。需要独立的安静空间,让自己完全停下来,放松,内观。《当下的力量》不错,可以一次看一点,慢慢体会,前段时间有个《心灵之旅》的电影,也挺深刻。
而反观自己面对外界憧憬的人生百态,仍旧能肯定自我,积极地走下去,也不失为一种修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