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A:接纳,包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从小就知道的道理。
可我们常常直到年近不惑,才会逐渐有些领悟到真谛。
如果小时候争强好胜,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很苛刻,那这种与自己的关系,就会很自然地泛化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虽然并没有真的要用要求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但当别人“疏于职守”的时候,自己还是会无法理解,进而引发愤怒。
一方面,是没能放过自己,无法接纳那个时而会懈怠的自己,另一方面,是对外界环境抱有不切实际的错误期待。
并不是说真的以为世界上都应该是认真努力、一丝不苟的人,而是期待自己身边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便有,也“应该”在自己的影响下变得好起来。就像自己可以逐字逐句地提改进意见,但当自己明确地很清楚后,如果对方仍旧忽视,依然错漏百出,就会引发我的不适感。
与其说无法接受别人的不仔细,不如说,是对自己所处环境与圈层的不满,以及在影响他人的挫败上,不能自持。
然而,自己的小世界,终究不是金刚罩,必定会有更大世界的各种事物“侵入”;自己也无法掌控别人的成长,如果人人都能一点即通,一教就会,那世界也将变得单调。最重要的,是自己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慢,因为自己对完美的变态追求,导致对不够完美的事物包容度不够。
接纳外界各种事物的发生,不排斥,不抗拒,允许这些不优秀、不完美来到我们身边。
图片
关键词B:尊重,学习
我们可以保持自我的独立,我的世界我做主,但仍旧能尊重不完美的人事物,一方面看到那些不足,一方面也要学习用觉察自我和概览总局的高维角度,找到把我们共同的事情做好的高效心智策略。
当曾经抵触的情景变为开发新的心智策略的契机,不但没空去愤怒,还会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策略工具,原本的“不完美”,也便成为了一个礼物。
也许是更默契的配合,更耐心,更体贴,更能把控大局,明辨是非,具备洞察力,更有创意,更能变通……
当自己能够接纳并包容,可以尊重并从中学习,能够在自己与他人的界限之间游刃有余的时候,自然也就放下了。
问题的答案,我们早就知道,或是理论,或是道理,但真正地明白,常常还是要经历过,在一番思索乃至痛苦之后,才会幡然醒悟。而点醒自己的人,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他无意中的一句话,为他人打通了那条一直在寻觅的光明大道。
而心灵的自由,也许会是随之而来的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