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 步 >*
曾几何时,我是标准的工作狂,希望把所有时间都奉献给工作,从而能够实现三步并作两步的短期超越,原理很简单,若升职加薪平常人需要3年,那我就在这两年内工作满3年的时间,可以熬夜到独自骑夜车/走夜路回家,享受夜深人静的清爽与宁静;也可以没有周末,在办公位上傲然自得地俯瞰商业区的喧嚣。我以为,这样就能像以前在学校一样,通过踏实与努力超越同龄人,独占鳌头。
不可否认的,我收获良多,我比原岗位的同事了解更多市场信息,拥有更多业内资源,一年后进入憧憬中的甲级写字楼办公,又过一年接受升迁调派去新城市,2年内完成总经理口中需要3年才能达到的职级……我对自己的成绩还是比较满意的,并且总体来讲,也乐在其中。
*< 上 道 >*
直到后来,在经历了多次境外自由行之后,旅行成为了我工作的动力和希望,我成为了Working for Holidays的拥护者,也看到了荷兰老板游历欧洲的工作与生活经历,内心沉睡已久的不安的心,终于蠢蠢欲动:我不要只在一个城市生活!不要只待在国人的环境和固有的思维里。基于在初创企业的奠基和发展经历,我发现自己可以接受任何工作和挑战,目的只有一个:把自己带入真正的国际化平台,去接触不一样的头脑,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拓宽生命的维度。
此时,我是兴奋的。我找到了当下的激情所在,我明白,哪怕是高薪的职位,也留不住我想要出去看看的好奇心。我很清楚国外的月亮并不比国内圆,外国人也并非都比中国人单纯;我也知道很多远在他乡的同胞想要回国发展,为祖国贡献效力的同时还能享受几波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红利;我更深知围墙内外的人们对别处生活的向往缘由。但我只求体验别样人生经历的过程,别人说不好的,不一定就不适合自己,只有亲自尝试过了,才知道那是不是自己想要过的日子。就像富裕的人才有资格说金钱就是数字,想要过简单的生活,那有可能真是他们尝尽了珍馐佳肴,浸够了富贵荣华,看破了物质红尘,希望追求更多的精神生活;但还在为生计奔波的人若面临金钱的诱惑,大肆宣扬金钱无用,要不是精神生活极为丰富,就多属自我安慰。当然,所谓“富裕”,也只是个人的感受,知足之人,无需太多,也会感到富足。
而同时间,我又是近乎绝望的,因为看遍周遭职位,问了前辈大佬,发现要想在日常工作中实现境内外位移,除了1年的澳洲(≤30岁)和新西兰(≤31岁)打工旅游签证,或是读书打工,对于正常的工作选择来讲,要么是大企业高管,需要到各个分部实地运营管理;要么是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作者;如果是销售,也需要有业内多年经验,多为科技、半导体、医药、外贸等等;再者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导游、摄影师、作家、博主等一系列能边走边赚钱的成熟自由职业者。而对于长期在传统领域工作的大部分群众,还是有收入的难题作为门槛的。虽然现在全球兴起了Digital Nomad的族群,但似乎很多还是游走在东南亚,以建立收入与消费差的地区福利机制。鉴于自己对欧美国家的向往,我的选择面便更是微乎其微了。
*< 加 速 >*
放眼国外,得益于签证的便利性,很多年轻人都经历过间隔年、海外求职,更是在5年前就已经有了很多依靠网络实现自给自足的旅居生活方式。国内现在渐渐也有了不少的自由职业者,加之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成熟的共享办公空间也许将演变成实现全球办公最合适的伙伴。既然方向是符合趋势的,那我相信就是值得在这个方向去努力挖掘的,而当自己专注于一个方向时,关注的重心也会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相应的信息——有时候,人们把这叫做吸引力法则,或是“越努力越幸运”,其实,都是相通的。于是,经历了两年的摸爬滚打,我终于在去年11月遇到了现在的远程工作,虽然工作内容不算高大上,但用心负责的我,仍能从中学习到很多以前不曾接触,却对未来有所帮助的实际技能与心理建设。不过为了避免和我一样脱产来摸索,更好的办法则是在拥有主要工作的同时就开始发展自己感兴趣的副业,别像我一样,听公司领导的话,不开窍,拒绝了一切副业……我相信,只要不影响主要工作,明智的公司领导还是不会过多干预的。
*< 调 整 & 坚 持 >*
接下来的路还很漫长,眼下的工资也并不能支撑我过上有品质的旅居生活,但有了一份保底,却似乎更能踏实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已经在路上,即便到不了终点,也能愉快地享受过程,在对未来的憧憬中到达我所能及的最远处,到那时,即便我选择回归传统,定居一隅,也能了无遗憾地对自己说:我尝试过,经历过,最终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地点,和方式。
目前看来,未来的努力方向有两种:
建立一个相对常规的业务体系,常年出差国外——商务签证。
寻找一套location Independent业务,并常年旅居国外——旅游签证。
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吗?来给我留言聊聊吧!